【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】沿革
九十九學年度起本系由【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、國民教育研究所、課程與教學研究所、教育研究所、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、科學教育研究所】整併為一個學術單位,整併後內含大學部學士班一班,研究所有碩士班四班(教育碩士班、教育碩士在職專班、多元文化教育碩士班、科學教育碩士班),及博士班三班(教育博士班、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班、科學教育博士班)。一〇五年八月更名為『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』。一一三年八月本系之「多元文化教育碩、博班」停招(同時新設於花師教育學院「多元文化教育碩、博班」)。
本系前身為省立花蓮師範學院【初等教育學系】(簡稱【初教系】),成立於民國76 年,以培養健 全之國民小學師資,教育行政與教育學術研究人才為宗旨,並以增進學生豐富的教育專業、心理輔導、教育 行政等專業知能,以及研究國民教育之基本能力為設系目標。 本系於成立初期,師資及課程結構皆分為【行政組、輔導組、特教組、音樂組、美勞組、 體育組】等六組, 學生於大三時開始選組,並分組教學。從民國81年起各組教師逐漸離開初教系獨立創立相關系所,以下為歷年來本系相關系所之創立及演變沿革:
時間 |
系所演變紀事 |
民國36年 |
【省立花蓮師範學校】創校 |
民國53年 |
花師改制為【省立花蓮師範專科學校】 |
民國76年8月 |
【省立花蓮師範專科學校】改制為【省立花蓮師範學院】,設立【初等教育學系】(簡稱【初教系】),內含「行政組、輔導組、特教組、音樂組、美勞組、 體育組」。 |
民國81年8月 |
音樂組教師離開初教系成立【音樂教育學系】 |
民國82年8月 |
美勞組教師離開初教系成立【美勞教育學系】。部分教師離開初教系獨立設【初等教育研究所】,開設碩士班。 |
民國83年8月 |
【國立東華大學】立校初教系增設【教學資源組】 |
民國84年8月 |
【初等教育研究所】改名為【國民教育研究所】 |
民國85年8月 |
【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】獨立設所,開設碩士班;東華大學成立【教育研究所】,開設碩士班。 |
民國86年8月 |
特教組教師離開初教系成立【特殊教育學系】;【科學教育研究所】獨立設所,開設碩士班。 |
民國87年8月 |
輔導組教師離開初教系成立【教學心理與輔導學系】 |
民國89年8月 |
體育組教師離開初教系成立【體育學系】;【國民教育研究所】開設博士班;【教育研究所】開設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。 |
民國92年8月 |
初教系增設【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】;【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】開設博士班。 |
民國94年8月 |
【花蓮師範學院】改制為【花蓮教育大學】;初教系增設【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】。 |
民國95年8月 |
【初等教育學系】改名為【教育學系】;【科學教育研究所】開設博士班;【教育研究所】之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改設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。 |
民國96年8月 |
行政組教師離開教育學系成立【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暨研究所】 |
民國97年8月 |
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與國立東華大學整併;教育學系更名為【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】(簡稱【課程系】);【課程系】與【國民教育研究所】整併。 |
民國98年8月 |
【教育研究所】與【課程系】整併 |
民國99年8月 |
【課程系】、【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】、【科學教育研究所】整併。 |
民國100年9月 |
由美崙校區搬遷壽豐校區 |
民國105年8月 |
更名為【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】 |
民國113年8月 |
本系之【多元文化教育碩、博班】停招(同時於花師教育學院下新設【多元文化教育碩、博班】) |
歷任主任名單
任期 |
主任 |
備註 |
76.8~78.7 |
黃義勇 |
初等教育學系 |
78.8~80.7 |
劉錫麒 |
|
80.8~83.7 |
饒見維 |
|
83.8~86.7 |
劉錫麒 |
|
86.8~87.7 |
林清達 |
|
87.8~89.7 |
黃明玉 |
|
89.8~92.7 |
楊基銓 |
|
92.8~93.7 |
林清達 |
|
93.8~96.7 |
林適湖 |
95.8教育學系 |
96.8~100.7 |
饒見維 |
97.8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 |
100.7~103.1 |
周水珍 |
|
103.2~105.7 |
劉唯玉 |
|
105.8~110.7 |
劉明洲 |
|
110.8~113.7 |
劉佩雲 |
|
113.8~ |
林意雪 |